查看原文
其他

Yestoday Newsletter No.010

Ponge Yestoday 2022-10-28

最近 newsletter 的形式越来越热门,我想有必要在此澄清一下:我的这个所谓 newsletter 并不等同于狭义的 newsletter。这只是我每个月整理自己 flomo 笔记的一个形式,是给自己做定期回顾用的。

我不做内容的二次分发,也不推荐什么内容(虽然笔记后都会注明文章来源),所有的笔记都是我过往一个月已经写好的。

newsletter 的邮件订阅是为了满足某些朋友的需求,但我觉得,直接看公众号即可,因为公众号的排版会更好一些(虽然没办法直接加入外链的超链接)。

之前的 newsletter 邮件推送使用的是 Substack 的服务,最近有可能会尝试新的平台,如果有本次没收到邮件推送的可以公众号私信或留言说一下。

本期目录如下:

1. 投资思考
- 深度价值投资的内在问题
- Play Your Own Game
- 卡尼曼聊「噪声」

2. 新时代与新事物
- Z 世代的定义与特征
- Clubhouse 的失败
- NFT 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3. 行业和公司
- 播客笔记:江南春谈品牌广告
- 巨量引擎的品效协同实践
- 分众传媒的一些讨论
- 音乐剧行业和七幕人生

4. 新知
- 自然界没有证据支持「避免近亲繁殖」的假设

5. QUOTE:1 则


投资思考



深度价值投资的内在问题


姚斌老师通过文章聊了聊深度价值投资的事情。
常见的深度价值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沃尔特·施洛斯、塞思·卡拉曼、霍华德·马克斯、马丁·惠特曼。
当代的困境:已经找不到足够多的「便宜货」来构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
  • 数量不足:可能并不能带来满意的结果;
  • 降低标准:组合的业绩会明显变糟而且显著落后于市场表现。
深度价值投资的内在问题
  • 伴随时间流逝的价值侵蚀:当公司的价值持续下降时,其安全边际有可能从初始值逐渐收窄。时间是优质公司的朋友,却是平庸公司的敌人。
  • 时机和痛苦:便宜的股票有可能跌更多,而且接近内在价值时要马上卖掉;
  • 符合标准的股票不多:长期低利率情况下,全市场的估值都在升高;
  • 税负不经济:交易和卖出在美国有高昂的税负。
【via 姚斌《不得不远离的深度价值投资》】

Play Your Own Game


我之前有一个很困惑的问题:
看很多人做投资分析,无论是个股还是币,经常会觉得他们非蠢即坏,但比例之高又让我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一定是我哪里出问题了。可是没有人指出,自己也没办法发现。还是说真的大部分人都非蠢即坏?
这段话我发在了即刻上,得到了@炜晨_ 的回答[1],他顺便推荐了这篇文章。以下是文章笔记:
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目标,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需要不同的技能,人们不会混淆这件事,但是在投资者上,很多人就会混淆。虽然大家都叫投资者,但很多人玩的是截然不同的游戏。
如果你认为投资只是同一个游戏,那么你会觉得每一个和你想象中不同的策略或投资方法都是错误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你看上去像是一个马拉松队员朝着举重运动员大喊大叫。
要牢记两件事:
  • What you want might not be what I want. 你想要的可能不是我想要的。
  • What’s fun to you might be miserable to me. 你觉得有趣的事情对我来说可能是痛苦的。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工作和生活经历不同、榜样和理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抱负不同、目标不同、激励不同。
建议:
  • Judge less. 少论断他人。
  • Figure out what game you’re playing, then play it (and only it). 弄清楚你再玩的事什么样的游戏,专心去玩。
【via Morgan Housel《Play Your Own Game[2]》】

卡尼曼聊「噪声」


卡尼曼的新书《噪声》出版了,巴伦周刊和他聊了聊噪声,有机会可以把书看一下。
一、噪声的定义
测量时的两种误差:
  • 偏差(bias):误差的平均值。测量时没有任何偏差,等价于平均而言,测量是完全正确的;
  • 噪声(noise):每次测量之间的变异性。
对应到心理学中,也有两种误差:
  • 心理偏差:人们认知中的系统性误差,比如过度自信、乐观主义、悲观主义和锚定效应等等;
  • 心理噪声:人们判断中不必要的变异性。如果并不是不必要的,就不是噪声,比如艺术中的「噪声」。
    • 水平噪声:不同人的判断差异性。投资上是指,你总认为某类投资是好的,某类投资是坏的。这种噪声不可怕,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自我调整;
    • 情境噪声:不同环境下的判断差异性。投资上是指,心情好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心情糟糕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这种噪声也不难克服,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慢脚步,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同一个投资机会。
    • 模式噪声:每个人的偏好差异带来的判断差异性,最大、最不容易理解、最重要的一种噪声。投资上是指,你的认知和判断力带来的判断噪声。这种情况下,试着思考一下其他人对你所看到的投资机会平均会是怎样的判断。
二、如何评估噪声?
噪声审查:向多个专业人士咨询,对同一问题做出判断。
三、如何减少噪声?
  • 纪律有助于减少噪声,纪律意味着在做判断或决定时要遵守规则,这种规则可能来自于人工智能或算法。
  • 多次独立判断后汇总判断。
四、如何避免在讨论中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 要让人们独立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尽可能独立产生自己的想法,因为人们独立思考的时候会比一起思考的时候更有效率;
  • 让参会者聚集在一起,讨论建立在彼此独立思考之上的想法;
  • 拥有一个良好的过程来选择你想要的想法;
  • 组织中排名最低的人应该首先发言;
【via 巴伦周刊《独家对话卡尼曼:个人投资者如何避免市场的噪声》】

新时代与新事物



Z 世代的定义与特征


青山资本之前出了一份《2021 年中消费报告:Z 世代定义与特征》的报告,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认真讨论了什么才算是 Z 世代。
什么是 Z 世代?
  • 世代是对一群人特征的概括。一个世代被单独划分,是地域上关联的一群人,在成长中同时经历了一些重大社会、科技和文化事件,共同的集体记忆使得其三观趋同。同时日常生活习惯有同等的技术、产品、环境的支持,从而增强了对这一群人特征的可预测性。
  • 划分世代方法:历史(信息媒介、社会事件)、年龄(成长周期)。一边是历史时间轴上发生的信息媒介的变化和重大社会事件;一边是不同年龄段对应的人类身心成熟度和思想行为特征。
    • 重要的历史:2003 年非典及互联网应用爆发;2008 年奥运会和汶川地震;2010 年移动互联网出现;2013 年移动支付和 4G;2016 年推荐算法普及;2020 年疫情。
    • 重要的年龄:6 岁到 18 岁。
  • Z 世代 = 1998~2014 年出生的人(非典时在 6 岁左右,新冠疫情时不能比 6 岁小)
Z 世代的人口特征:2.8 亿人口,1/3 已成年;男多女少更明显;总数上,河南、广东、山东前三;相对上,青海、贵州、云南、江西等 Z 世代较多,下沉趋势更明显。
生活及消费特征:重视社交媒体;丧、佛、宅;圈层文化;钱 = 一串数字;永远在线;面对面玩手机不尴尬;社交方式是手机游戏;认可品牌需要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自信和国货偏好。
【via 青山资本《2021 年中消费报告:Z 世代定义与特征》】

Clubhouse 的失败原因


年初的时候,Clubhouse 火了一把,当时我还汇总了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讨论。随着大陆禁止访问,以及其他产品的快速模仿,Clubhouse 似乎已经被大家遗忘了。
Clubhouse 的失败原因:
  • 炒作过早吸引来了大量强有力的竞争。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金矿,最好先在它周围挖一条护城河,然后再告诉大家它在哪里。短短 15 个月(别忘了这其中还有疫情影响工作效率),Clubhouse 的对手们全员到齐。
  • 成功狙击的原因:本质上讲,Clubhouse 是一个功能,而非一个产品。
【via 西昻翔《快被遗忘的 Clubhouse 的一生》】

NFT 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NFT 可能是过去一个多月比较热门的区块链细分领域。我当时在即刻上问了一个问题:
喜欢一个图片下载就好了,为什么要买 NFT?买 NFT 的核心价值是不是炒作?
该问题得到了@雷伊-王的回答[3],我觉得说的很好,全文摘录如下:
Ponge 老师点到核心问题了。我虽然同意目前 NFT 对于大部分人的价值是炒作为主。不过,我觉得对于少部分将眼光放在未来 Metaverse 的人而言,NFT 的价值主要是在社交资本。
  1. 关于社交资本:具体原因在于,目前实际上出圈的 NFT 项目都是有背后一个有组织的项目运行方发行的,例如 Cryptopunks、BAYC、Art Blocks。买了他们的 NFT,你就被视为他们的一份子,这个 NFT 也就相当于一个高端会员俱乐部的会员证。而对于外人而言,拥有这个 NFT 就是一种炫耀实力的证明。
  2. 关于 NFT 造假:如果将这种有项目方背景的 NFT 理解为会员制俱乐部的“「会员证”」,那么就很好理解了。你可以打印、复制世界上任何一个俱乐部的会员证(万能的淘宝甚至能给你仿制门萨俱乐部的会员证明),但只要有公开渠道能让人们查到(链上资产 opensea 等),打假的方便程度远远比查夜店里开着租来的兰博基尼的人更容易。
不过,我现在想法还是认为,只有在有强大项目方作为背景的 NFT 才有社交资本的价值作为支撑,炒作起来相对靠谱一些,其余 NFT 项目,我这个普通人就不敢乱参与了。
主要观点启发于前亚马逊、Oculus 的产品负责人 Eugene Wei 在 2019 年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社会地位即服务(Status-as-a-Service)》,里面就谈到了 NFT 作为社交资本的价值。我个人读后,对于 NFT 在炒作之外的价值才有了理解。

行业和公司



播客笔记:江南春谈品牌广告


江南春在广告行业那么多年,他对品牌广告的认知还是比较深刻的。虽然他的认知中天然带有偏见和自己的立场(因为如果你完全认可,那就应该把广告投在分众上,但事实上这也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这篇笔记较长,我已经独立发表,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阅读《播客笔记:江南春谈品牌广告

巨量引擎的品效协同实践


我一直认为,分众的重要潜在竞争对手是抖音。因此,看完了江南春对品牌广告的理解,再来看看巨量引擎的品效协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抖音团队理解的品牌广告和江南春理解的品牌广告是有差异的,但都是最适合自己平台的。对于广告主来说,到底认可哪一种说法呢?我还不清楚。
以下是笔记。
品效协同不等于品效合一:品效合一是说一次营销同时达到品牌传播和效果转化的双重效果,而品效协同是指在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场景以合理的方式,将品牌和效果广告投放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综合效果最大化。
品效协同的宏观背景:
  • 宏观层面,野蛮增长时代结束了。企业的营销成本在增加,每笔营销预算带来的边际效果在减少。
  • 微观层面,消费者决策链条变短了。消费者的媒介触点在高度碎片化、多元化,消费者的购买路径和决策时间都在迅速缩短。
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团队的一些方法论
  • 如何度量品牌广告?增效度量。这是指通过「严格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对比效果广告在「有品牌营销曝光」与“「没有品牌营销曝光」下的收益差异,最终计算出真正因为品牌广告带来的效果增量。
  • 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如何配比?基于 Shapley Value 模型进行多行业投放实践后,结论是:对于决策链路短的大众消费品,品/效投放预算比例建议为 4:6,而对于车、房、家居等长决策链路行业,品/效投放预算配比建议为 6:4,此外追求短效 ROI 和追求长效 ROI 在品/效配比上也会有所区别。
【via 卫夕《品效协同是一个伪命题吗?》】

分众传媒的一些讨论


有朋友写了一篇《分众传媒需要一次自我证明——分众的「周期」和我的思考》,以下是我的回复:
1、分众还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
过去三年,除了新潮的原因外,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是,所有客户的品牌广告投放都缩减了,有的是预算少了,有的是转为效果广告(比如抖音)了。由于品牌广告缺乏精确的衡量标准,其预算本身的波动就是比效果广告要大的,其周期性是天生的。分众的客户结构调整可以弱化一定的周期性,但即使是消费类客户,在品牌广告投放上也有周期性。而且,目前消费类产品很多也是一级市场的热门项目。分众的客户结构变化和一级市场的投资方向变化几乎同步,很难讲消费类客户就更稳定。
2、分众的增长
我个人没有那么乐观。
影院部分,疫情的影响很有可能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的。新一代的年轻人社交的场景不再是电影院、KTV,而是剧本杀、小酒馆。如果整个电影市场和影院都很难恢复往日荣光,很难讲映前广告业务能够大发展。
梯媒品牌广告部分。短期来看不用太担心,但是我比较关注的是品牌广告的实现形式是不是会随着互联网企业(抖音)的创新发生一些变化,目前还没看到比较威胁到分众的形式,但需要持续跟踪。如果抖音能够解决品牌广告主「花冤枉钱」的痛点,同时能够实现引爆力,分众的护城河可能会受到威胁。
提价的问题。提价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过程。目前这个行业我理解是有潜在进入者的阶段,我不敢说未来一定能够提价。净利率的提升也不仅仅和提价有关。
3、我对分众不切实际的期待
在我看来,分众最好的定位或许是分红股。增长可能并不会太多,但会产生比较好的现金流。如果公司没有太多可以投资的方向,可以全部分给股东,让股东自己来处理这部分钱。不过我自己也觉得不现实,因为就我对江总的了解,他不太会那么「傻」的把钱给中小股东,更大可能性是自己做再投资。但从江总之前的经历来看,我真的觉得可能直接分红是更好的选择,这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吧。

音乐剧行业和七幕人生


之前和朋友看过七幕人生的《Q 大道》,听播客才发现,这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以下是播客笔记:
一、理解音乐剧行业
音乐剧的产品特征
  • 成功产品的生命周期极长。走极致口碑路线,每个剧都是一个长期的品牌,成功的产品生命周期会非常长(20-30 年甚至更久)。音乐剧甚至都经受不了一个普通的评价,需要非常好的评价才能实现可持续性。
  • 成功产品的要求非常高。音乐剧入门门槛不高,但成功门槛非常高。因为音乐剧要演上 10 年、20 年才能创造巨大的收益,因此不能有明显的短板,不像其他形式的内容,可以依靠宣发快速推到一个高点。一旦口碑不好,宣发能够做的非常有限。
音乐剧的市场和格局
  • 发达国家音乐剧的市场规模会是电影市场的 60-70%。
  • 一般在人均 GDP 超过 10000 美元后会快速发展,中国也是如此。
  • 中国目前行业快速发展,如果按成熟市场的测算,理论上音乐剧的市场每年有 200-300 亿票房(中国电影市场每年 500-600 亿元票房)。
  • 但与电影不同的是,音乐剧产品的集中度极高。以十年票房的总量计算,头部电影占比可能只有 1%,但头部音乐剧的占比会非常高,80% 的收入是由头部 5% 的剧创造的。
  • 小市场可能有大公司。如果公司有足够的竞争壁垒,这个市场会被 1-2 家公司整个拿下来。
二、七幕人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一增长曲线:剧目演出。目前的收入中 80% 来自于剧目演出。
  • 大逻辑:希望能够培育出生命周期非常长的经典音乐剧产品。
  • 策略:首先通过海外知名剧的 IP 授权,演出引进剧的中文版,增加成功的概率,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通过这些收入和现金流,再去孵化原创。因为是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因此这部分就可以容忍更高的失败概率。
  • IP 采买:两层锁定,一方面锁定初始年限,另一方面锁定优先续约权。
  • 流量艺人合作:目前很多流量音乐艺人没办法开演唱会,音乐剧是音乐艺人巩固音乐事业和线下长线化运营的很好形式,同时对剧方来讲也是吸引新用户的过程。
第二增长曲线:艺术培训。
  • 起因:一开始是为了给舞台输送小演员,因为小演员没有专业输送机构。不像成人演员,有中戏、北舞,有专业院校可以选拔。合家欢剧目里有大量的小演员需求,主要集中在 5-12 岁,而且要求不亚于成人演员。如果不经过培训是很难胜任的。
  • 市场需求:实践中发现家长的参与度很高,中产或中产以上家庭对艺术的投入非常大;
  • 行业的痛点(为什么行业需求旺盛却没有头部品牌):
    • 获客非常贵。获客成本可能要占到学费的 30-50%。这就导致没有钱投研发、教学服务。它缺乏流量池,只能服务周边,或者通过高昂的租金获取流量。
    • 结果不好衡量。为什么新东方、好未来能做起来,是因为我知道我上了这个课考试成绩能提升,这种教学效果家长是要看到的显性化的结果的。传统艺术教育很难解决。
  • 我们的优势:
    • 师资优势。我们有现成的演员,他们周末演出,周中就可以从事一些艺术教育的工作。或者有一些演员在退役之后,可以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 获客成本低。我们的获客成本在 5%以下。大量的艺术教育机构都开在商场里面,他们的流量很难获得。我们有线下演出,而且转化率极其高,因为家长有一定的慕强心理,当他看到舞台上的小演员自信地展示自己,就会对我们的艺术培训感兴趣。
    • 有明确的培训成果。优秀的小演员我们会让他参与演出,他演出的剧目都是国际顶级剧目,还会有证书认可,对未来的升学也会有一定帮助。
  • 目前的进度:还没有大幅扩张,还在做内功,包括自研的教研体系、单店的运营效率(用户满意、用户转介绍、用户续费等)等。目前第一曲线无论是规模和利润率还有很大空间,先把第一曲线做扎实,这样第二曲线的增长就会非常容易。否则,就像是做了两个不相关的工作,这个不是我们追求的。
【via 创业内幕《S3 Vol.05 七幕人生杨嘉敏:这家未来的中国百老汇,正在为我们注入音乐剧基因[4]》】

新知



自然界没有证据支持「避免近亲繁殖」的假设


有一天洗澡,我突发奇想:你说家里一开始只有一两只蚊子,如果不管,后来就会越来越多,那岂不是这些蚊子都是近亲繁殖?包括蟑螂也是。那么这些动物近亲繁殖会有缺陷吗?他们不避讳近亲繁殖吗?于是查了查资料,有了这段新知:
2021 年 5 月 3 日发表在 Nature 上的《Meta-analytic evidence that animals rarely avoid inbreeding[5]》显示,虽然在人类社会中,近亲通婚被认为是不好的,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但在自然界几乎没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
该研究表明,动物很少试图避免与亲属交配,这一发现在各种条件和实验方法中都是一致的。该研究还观察了人类避免近亲繁衍的情况,并与类似的动物实验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收集了一些询问人类在面对经过数字处理的脸部图片时是否会产生避免近亲繁衍想法的研究,并将其与在其他动物身上进行的采用类似实验方法的研究加以比较。结果发现,就像其他动物一样,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天生更注意避免近亲繁衍。
【via 中国科学院《动物不惧近亲繁殖[6]》】

QUOTE



你若有所图,就拿天真来换。
【via 凑近点看播客[7]








参考资料

[1]

@炜晨_:https://m.okjike.com/reposts/613e425720deff001033dabd

[2]

Morgan Housel:https://www.collaborativefund.com/blog/play-your-own-game/

[3]

@雷伊-王:https://m.okjike.com/reposts/612cd42f73c1550011712e10

[4]

创业内幕: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6644d0b1a0cfaf0543efc2

[5]

Natur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1-01453-9

[6]

中国科学院:http://www.cas.cn/kj/202105/t20210506_4786740.shtml

[7]

凑近点看: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de0e20761727bead2e65d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